第12章 恰同学少年(2/3)

了一条不同的军事之路。

军官是军队的基础,只有大量优秀的基层军官,才能保证一支队伍的战力。但军官除了从战争中脱颖而出,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讲武堂的培训走出。

即便是军中的那些军官,也要在讲武堂受训,以便让他们变得更好,更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因此,在河南卫军中,谁要是能进讲武堂,那便是基层官兵羡慕的对象。

“讲武堂”学期为一年,每隔三个月一招,学员们半年在学校,半年在军队实习,学校和军中都表现合格,才算正式从讲武堂毕业,是真正的军官。

“大人,第三、第四期的学员不错,有些是远道而来,比如孙传庭的公子孙世瑞,湖广的王夫之,浙江的张煌言,投身大人的李定国、军中的徐未朝、韩未波等人。”

讲武堂的办公室里,西蒙向王泰一一介绍,尽可能仔细。

“孙传庭,孙抚台,想不到他把自己的长子也送过来了! ”

想起孙世馨,王泰不由得苦笑了一声。

历史上那个负气要强、倨傲精干的孙传庭,终于也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莫非他心中,真的放下了对自己的芥蒂?

也不知道自己这位曾经的恩主,还会不会卷土重来,贵为上卿?

“孙抚台对我有恩,对孙世瑞,生活上照顾一下。”

王泰发话,一旁的西蒙和杨震赶紧答应。

没有孙传庭,就没有王泰的今天。王泰这样,也算是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李定国,博闻强记,勇冠三军,通晓兵法,不循常规……”

王泰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个李定国,先让在讲武堂呆几天,抹去他身上的戾气。

“浙江的张煌言? 湖广的王夫之?”

王泰心头一震,放下了册子。

“这个张煌言,讲武堂第三期学员,炮科,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官宦之后,其父张圭章,天启年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于张煌言少年时病卒。张煌言博览群书,能骑射,文武双全,是个人才。”

顾绛看王泰听的仔细,也就一一道来。

“王夫之,讲武堂第三期步兵科,湖广衡阳人,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号称一门三杰。

“这个张煌言、王夫之,把他们给我叫过来。不,客气些,把人请过来!”

王泰有些骚动。这个张煌言,还有王夫之,怕是历史上的那两位大神了。

“大人,你从江阴要过来的两个典史,阎应元

(本章未完,请翻页)

和陈明遇,他们正好在开封府,要不要一起见见?”

杨震讨好地问道。

“快,叫他们一起过来!”

王泰重重点了点头,轻轻敲了一下桌子。

时来天地皆同力,身边有几个猛男,怎么心里也踏实些。

走在“讲武堂”的林荫大道上,脚踩着平整的水泥路面,看着教场上的学员和军事设施,张煌言觉得有些不真实。

从报纸上得知河南讲武堂招收学员,按耐不住内心的骚动,正要外出游历的他一路北上,到了河南,不知不觉通过了考试,就进了讲武堂。

算起来,他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充实而紧张的三个月。

学习紧张,但能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制作沙盘,比如操作火炮,比如枪刺术,那可是王泰所创。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看来,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王大人,不仅仅会写诗赋词,也是一位肌肉猛男。

国家、民族、华夷之辨、春秋大义、生存空间……

这个王泰,他到底要做些什么?

“张兄,幸会!”

一个年轻学员过来,朝张煌言拱手,算是打了招呼。

讲武堂中,不需要特别浓重的礼仪,点到为止,一般都是军礼,称呼也是简单明了,并没有文人称呼时的“字”长“字”短,而是直呼其名或简单的尊称。

“王兄,幸会!”

王兄正是王夫之,二人是同一批入学,算是同窗。

“张兄,我真是羡慕你,你一向学习的不错,可我不行,尤其是在实际操作上,我总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一见面,王夫之就埋怨了起来。

“王兄,慢慢就习惯了。不过,我觉得你志不在此,更适合从政,或者教书育人。不知兄弟我说的对不对?”

王夫之性格内敛,博览群书,也许更适合文史类的研究和教书育人

“张兄,或许你说的是对的。我进讲武堂,见识一下即可。我这性子,要是在军中,也许只能当一个低级军官,但是在学术上,我也许能创出一份天地。”

“王兄,你可以给大人说说,现在河南大兴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