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机遇(2/3)
这么大的伤亡了。”
高起潜点点,脸色缓和了许多。
他久在辽东,知道满洲八旗少,根本经不起巨大的伤亡,不要说几万,即便是几千,也能让各旗伤筋动骨。
“公公,如小所料不错,朝廷很快就会调秦兵
卫,鞑子围不了几天就得退兵。”
结合着脑子里的记忆,王泰一一道了出来。
“好!”
高起潜轻轻拍了拍椅子把手,脸上已经有了笑意。
关宁军虽然溃散,但半途碰上王泰,可谓是个意外的收获。
“王泰,我看你年龄不大,应该是弱冠之年。我欲收你为义子,你觉得如何?”
王泰心惊跳。要真是这样,他以后就得叫高泰了。
“公公,你要收小为义子,小
自然高兴的很。只是这个时候太过敏感,一旦小
成了你的义子,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不知公公以为如何?”
高起潜思虑片刻,微微点了点道:
“此事确实有些不是时候,过些子再说。王泰,你我有缘,本官回京以后,一定会在陛下面前为你美言,你就放心吧!”
王泰大喜过望,满面笑容,恭恭敬敬。
“公公,小就多谢公公,全靠公公提拔!”
高起潜哈哈大笑,指着银箱,摇道:
“这些银子,本官就收了,也好替你打点一番。”
王泰赶紧道:“公公放心,小薄有家财,回去后,一定会派
把银子送到公公府上!”
“这些事以后再说。”
高起潜坐了下来,摆摆手,示意王泰坐下。
“王泰,济南城没有多少守兵,守城的事,就
给你了。你可听好了,如果让鞑子
城,你的
不保。”
高起潜板起脸来,郑重其事,王泰赶紧点了点,坐直了身子,赔笑道:
“公公放心,不过小部下五六千
,数量毕竟有限,小
想要在城中募集乡壮,协助守城,还请公公和布政司大
,巡按大
议过以后,贴出告示,以安民心。”
高起潜看着王泰,指了指他,哈哈大笑了起来。
如此一来,这练兵的功劳,自己又是首当其功了。这样也好,兵败丧师,总算做了些事,也好向君王
代。
“公公,听闻朝廷和东虏在准备和议,此事可是当真?”
王泰看高起潜心不错,小心翼翼地在一旁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
道。
“你也知道此事!”
高起潜抬起来,看着王泰,脸色立刻变的郑重,刚才的笑容
然无存。
“王泰,你对和议是什么看法?”
王泰微微思虑片刻,终于开。
“中原盗贼不平,御边终无良策,而御边于藩篱之外,即便是和议,也是胜算。我大明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两线作战,不堪重负,如能和议,自然是上上之策。”
高起潜脸上的笑容绽开,甚至有些容光焕发。
“王泰,想不到你对我朝政局还是颇有心得。你这一番见地,倒是和杨嗣昌如出一辙。圣上让本官和阁臣杨嗣昌、辽东巡抚方一藻与东虏和议,只要和议达成,京畿再无东虏袭扰,朝廷也可以安下心来,剿除流寇。谁知……”
他悠悠叹了气,似乎很是遗憾。
“谁知却被几个黄儒生所误!”
王泰接着高起潜的话,说了下去。
“平时袖手谈心,临危一死报君王。这些个所谓的清流,凭着一张利
,狗
不懂,妄谈国事,信
雌黄,难道他们不知道,朝廷早已经疲惫不堪,无力承担起两线作战的重负吗?”
刚开始小心翼翼,说到后面,王泰的声音大了起来,完全是由感而发。
这些个清流、言官、御史,误国误民,实务一窍不通,却又妄言轻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后世有说,明朝是被他们骂死的,在王泰看来,真是有几分道理。
这些,对民生实物一知半解,甚至可能一窍不通,去做学问写写文章,这才是他们的正途。教书都有可能误
子弟,靠他们安民治国,实在是所托非
。
说到后面一句,他更是面色发红,铿锵有力。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我朝唯一的出路,若是内忧外患,我朝必不堪重负,危矣!”
攘外必先安内!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倒是让王泰脑海里想起后世的某位蒋姓名,原来此事已经有了先例。
“王泰,看来我大明,还是有明白啊!”
高起潜仿佛找到了知音,一下子说了下去。
“若是和议达成,鞑子怎会塞? 鞑子不
塞,你我怎会有今
之举? 宣大军、关宁军怎么会败,卢象升怎么会死?黄道周、何楷这些个书呆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