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送别(1/3)
“吁……”
众勒住马匹,站在潼关卫北原的高坡之上,纷纷向东看去,黄河水滔滔向南,又折向东流,消失在苍茫的天际间。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王泰向东看去,河对面就是山西,越过巍巍太行山,就是富饶的河北和山东大地了。
晋豫陕之点,关中的东大门,兵家必争之地,山势陡峭,南北必经之路。此刻,阳光照
之下,潼关
败苍凉,犹如一处废弃的古堡,不由得让
感慨万千。
尤其是对面黄河第一渡风陵渡上,密密麻麻的难民,蓬
垢面,拖家携
,面黄肌瘦,犹如乞丐一般,如此的刺眼,让
心
沉重、压抑。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嘴里是那首传诵千古的“蜀道难”,但对世道多艰、民生凋敝的无奈,还是化在了词赋之中。
站在丘原之上,登高望远,没有临风而赋的豪,只有落木萧萧的悲壮。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公子,想不到这山西,比咱们陕西更烂,民生更苦。在西安府,百姓最少也有
饭吃,有个栖身之所!”
王二看着四周败的景象,摇
晃脑,一首?山坡羊?,竟然和王泰应
应景。
“王二兄弟,你现在读的书越来越多,文武双全,真是士别三,当刮目相看啊!”
听到王二的感慨,文世辅竖起了大拇指,称呼上都发生了改变。
“王二哥,文典吏说的对,跟着王泰,你注定要做大事。我看呀,你这名字得改改了。”
张元平也是起哄,半真半假,开起了王二的玩笑。
王二脸上一红,赶紧摆了摆手。
“公子天天着多看书,这也是没有办法。改名字,还是算了吧,等我过了二十岁再说。”
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王泰放下手上的千里镜,看着远方的苍茫大地,心沉重。
杨阁部杨嗣昌剿灭流寇的“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六隅之一就是山西,加上陕西和河南两个流寇最猖獗的地域相接,遭受荼毒的境况,可想而知。
“王泰,陕西还有洪承畴和孙传庭,河南河北糜烂已久,若是不能剿灭流寇,只怕将来的局面会更糟!”
张元平见王泰眉紧皱,也是忧心忡忡。
李自成在陕西,张献忠、罗汝才等在河南,流寇猖獗,糜烂地方,东西呼应,流窜千里,要想一歼灭,谈何容易?
“只怕这中原之地,才是星火燎原之处。”
想起历史上河南的旱,那些“闯王来了不纳粮”,“水淹开封府”,“福鹿宴”的惨烈,王泰眼光,不由自主看向了东南方。
当然,“福鹿宴”只是割了几块而已,并不是活
与鹿烹煮。而史书,往往是用来愚弄
的。
李自成虽然处境堪忧,但其成东山再起之地就是在河南,只是王泰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
那个李信,他一直从自己这里买粮食,他到底会不会和李自成“相得甚欢,相见恨晚”,为其驱驰,让河南之势愈演愈烈?
“文兄,河南的李信,还一直从咱们这里买粮吗?”
想到了此事,王泰目光一转,看向了一旁的文世辅。
“处之,李信只是前几次亲自来,后面都是他的家办理。从去年秋到现在,一直从咱们这里买粮,除了第一次的两万石,后来每月都在五千石左右,总数在十万另两千石左右。”
李岩信第一次开五万石,只是要和山西范家争
气,最后只购了两万石。王泰也不在乎,李信买粮食买的越少,他反而还能多赚些银子。
毕竟,靠他一个给河南收血,岂不是痴
说梦。
“文兄,如果李信一次购进大量
(本章未完,请翻页)
粮食,比如三万石或五万石,你一定要让我事先知道,千万不能自作主张,这是大事,你可要记住了!”
王泰郑重其事,文世辅微微思虑一下,压低了声音。
“处之,你是担心郑雄之事重演?”
王泰赞许地点了点。聪明
,不需要自己再说第二遍。
“李信志存高远,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是雄心勃勃、所图者大,还是顾全大局、修身齐家。”
文世辅微微点了点,思虑道:“处之,要不要我派
去河南一趟,打听一下,也好未雨绸缪。”
王泰点点笑道:“那就有劳文兄了!”
众顺着黄河边看去,这才看清楚,许多流民下船上了西岸,奔赴的正是潼关卫的方向。
“处之,不用问,这些流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