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义务教育(3/3)
是,学堂当中有学生。相对于其他学堂清一色的男生,“关中学堂”可谓是开了先河。
都说“丈夫有德便是才,子无才便是德”。在大多数百姓看来,一个
孩子,出去上学,抛
露面,岂不是离经叛道,有伤风化。
子通文识字,能明大义者,固然是为贤德,但这样的
子不可多得。一旦识文断字,大多数
子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德的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
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关中学堂”招收学生,此举在咸阳城惹起轩然大波,但却并不影响许多
生
学。原因在于,关中学堂的教育是免费。
除了自己用的纸笔,其他包括课本书籍,都是学堂无偿分发给学生。
无偿上学,这又是“关中学堂”的一大特色。
“关中学堂”一经推出,便是饱受质疑。有说它离经叛道,又有
说它异端邪说,也有
赞它开启先河,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事实却无法改变,那就是,“关中学堂”始终是流如织,学生越来越多。
十年树木,百年树。
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出自孜孜不倦的经年教育,培养出掌握数学、物理、天文学、化学等经世致用的有用之才,而不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八
之辈。
王泰投许多,呕心沥血,想要达成的,不过是后世强国强民的不二法则: 义务教育。
本自明治维新,义务教育开始普及。1872年发布《学制令》,其中规定,小学教育共8年,前4年为义务教育。
1909年,本义务教育延长至6年。国家要求所有适龄儿童都要接受六年的小学教育,学生
学率从1872年的28%,到1910年的98%。
可以说,本的强大,来源于其在教育上的巨大投
,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昌盛,
本也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而崇祯年间天灾不断,战频繁,百姓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谁还有时间和
力顾及孩子上学?
王泰心迫切,他想通过类似于义务教育的免费上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
才来。毕竟,
才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未来。
6~13岁的孩子必须上学,不让孩子上学的流民,他们种地得到的不过为三成,而送孩子上学的都是五成。
处罚不可谓不严厉,冲着那两成的粮食,百姓也不得不把孩子送往学堂。
而王泰,也被百姓戏谑地称为“傻钱多”,尽管并无恶意。
而王泰,他也心甘愿,做这样的傻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