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怀朔镇(2/3)
啜上的汗位。
没了默延啜的掣肘,叶护与大唐的关系愈发紧密。
当李亨派遣废太子李贤之后、敦煌王李承寀跟着仆固怀恩北上联络借兵的事后,叶护太子将其姑姑药罗葛.阿丽娜许给了他,李亨得知后也同意了,并封阿丽娜为“毗伽公主”。
此后,叶护命令汗国东南杀、内九姓之一的葛萨部大酋骨啜带领五千骑南下援助唐国。
对于主要领地位于乌德鞬山、娑陵水流域的回鹘汗国来说,从骨啜的领地南下,然后通过山中间的“参天可汗”三道之一的阳道(呼延谷,包
以北)自然最为便捷。
当孙秀荣抵达怀朔镇时,骨啜、李承寀、仆固怀恩的马也正在路上!且离怀朔镇只有百里之遥!
骨啜,全名葛萨骨啜,当孙秀荣带领霫部大军西去时,曾与他有过间接的手,最后以骨啜目送霫部大军远去结束。
不过这一次,突然得知孙秀荣又回来了,这下骨啜不敢走了,就在碎叶军北面、后世白云鄂博所在停留,派遣快马飞也似的回去禀告叶护。
此时的叶护可不同以往,当他接任汗国大位后立即南下请求和亲、册封,当时李隆基为了压制契丹以及碎叶军,
天荒地将太子李亨的亲
儿嫁给了他。
眼下老丈有难,亲
婿岂有不帮忙的?
得知南面有碎叶军时,叶护不顾左右的劝告,亲自带着两万骑南下了,他这样一来,导致漠北形势再次大
,此乃后话,容后再表。
作为用五十里强遮蔽的碎叶军来说,自然也探知了回鹘的踪迹。
但眼下孙秀荣却是有些焦烂额了。
就在怀朔镇,他接到了东面白孝德派快马送过来的消息。
“职部将襄平、柳城附近的农户、牧户在李怀德两千骑的护送下沿着燕山驿道,穿越契丹最南面的部落涅剌部时,突然遭到契丹的袭击,李怀德只带着几百骑撤了回来,民户全部被契丹
夺走!”
“敌数量众多,肯定不是涅剌部
的,多半是接到碎叶军
辽东的消息后,从速末水撤军的涅里大军
的”
“以职部的猜度,涅里当时认为只有我军一部来到辽东,不足为虑,便下了毒手”
“眼下职部占据了榆关,正隔着关隘与史思明对峙,按照大都护的计划,在没有接到您的命令之前,不可前出榆关一部,故此......”
(榆关,后世山海关)
时间已经从出发前的夏季来到眼前的秋季。
孙秀荣在孙孝恪、贾耽的陪同下策马奔驰在怀朔镇的原上。
北魏的怀朔镇废弃后,中原王朝便一直没有恢复,隋朝号称恢复了,实际上真实实力范围并未延伸到山以北。
怀朔镇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他夹在铁山(白云鄂博山,突厥曾在此地大肆开采铁矿,所谓锻
之谓也)与
山之间,中间还有昆都仑河穿行而过,自然得天独厚。
此时的怀朔镇附近,昆都仑河两岸,支流众多,水丰美,原本是上好的牧场所在,也是大唐在灭亡东突厥以来,将蓝突厥四部南迁的基地之一,不过到了眼下,由于大唐、后突厥的反复绞杀,像这种边界缓冲地带早就是十室九空。
一个大部族的灭亡,自然是以极其惨烈的下场作为代价的,史书并未详细描绘东突厥的下落,不过可以参考后世大清灭亡准噶尔部落后的
形,估计相差仿佛。
这也是孙秀荣胆敢让他的商道堂而皇之设置在这里的原因。
山以北的昆都仑河流域秋季的气温已经下降到零度左右,不断聚集、加强的北风裹挟着大量的沙尘击打着
脸,有的还钻进了衣服里面,让
不寒而栗。
三十六岁的孙秀荣挺直着上身,将缰绳放在马背上,仅凭双腿控马匹,身体随着马匹的起伏也不时上下动着。
当战马要爬坡、飞越障碍物需要剧烈抖动时,他都会自然而然地抬起部,双脚踩在马鞍上,三世为
的他早就与战马融为一体了。
到了此时,碎叶军特有的棉甲也有了改进。
夏季时自然还是铁片两侧都是捶打过,防护能力很强,但保暖效果一般的棉花形制,不过到了冬季,铁片的外侧还是心捶打过的棉花,在那样反复捶打、晾晒后,棉丝的韧
达到最大。
而内侧装填的则是普通棉花,蓬松的状态保暖效果很好。
零下十度左右的冬季,有这么一件棉甲作战就可以了,若是再冷一些,则可以加一件羊皮坎肩,或者在里面加一件毛衣。
如何做到既能有效防护,还能有效呵护身体,碎叶军自然做到了最佳。
孙秀荣自己也是一件黄褐色的棉甲,布面是粗棉布,布满了擦拭得晶亮的铜钉。
宽檐铁盔里面套着羊皮护顶、护颊、护颈,这是一种经过特殊鞣制而成的羊皮,夏季用的只有皮子,而冬季用的则带着羊毛,无论如何,里面都有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