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找到了赚钱的动力(求月票)(2/3)

量的红包,大伙都来劲了。

那位团长更是吆喝一声:“今天晚上,大伙都卖卖力气,把拿手的活儿都亮出来啊。”

后面的演员们都一哄声地答应,绪十分饱满。

演出现场就在那间大屋子里,伴奏的就坐在炕沿上,演员们装扮完毕就开始表演。

这时候的二转,还不像后来那么闹腾,除了小帽儿就是正戏,没有那些七八糟的东西。

开唱小帽儿,就是非常欢快的《小拜年》,也正好应景: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

“大年初一一天儿呀啊……”

演员卖力气,嗓子真亮堂,扇子耍得也欢实,手绢转得更团圆。

敬老院的老老小小再加上打扫卫生做饭的工作员,团团围坐,一个个都抻着脖子,瞧得那叫一个聚会神。

小拜年唱完了,啪啪啪,热烈的掌声立即响起,老四老五他们这些小娃子,小掌都拍红了。

接着就是正戏,那句悠扬婉转的“一明月照西厢”一出来,老老太太就乐得合不拢嘴:

大西厢啊,太好了,能听半宿。

那句话咋说的了:唱一段大西厢,西厢它贼拉的长。

果然,一直到半夜,这才曲终散,剧团的同志,是连夜赶回,刘青山他们,则在这里住一宿。

躺在炕上,刘青山睡得特别踏实。

第二天吃过早饭,刘青山一行就踏上归途。

这次回家过年,顶多半个月的时间,所以还是很珍贵的。

来的时候四个,回去的时候,就变成五个。

车里多了一个三四岁的小不点,就是那个哑童,名字叫丫丫。

谁也不知道她本来的姓名,见她就会嘴里“呀呀”的叫,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

是李铁牛主张把小家伙带回去的,从院长那里,听说这个小丫是嗓子烧坏了,不是天生的哑

所以就准备带回山上,叫师父帮着瞧瞧,看看还能不能治。

对此,刘青山当然没意见,而最高兴的则是老四老五。

一左一右的,坐在丫丫身旁,一会儿塞块糖,一会儿递过去一根火腿肠。

小老四的小嘴还念叨呢:“丫丫,要不你就当老六吧,叫六凤儿。”

“溜缝儿啊!”

开车的李铁牛嘴里哈哈大笑,差点把吉普车拐沟里去。

这趟回敬老院,他的心大好,整个似乎也发生了某种蜕变,或许,是他找到了赚钱的动力吧?

刘青山当然也觉察到师弟的变化,这是好事,他当然支持。

下午两点多就回来了夹皮沟,正是饭点儿,乒乒乓乓的,鞭炮声正响得热闹。

刘青山他们回家,家里也正要开饭,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这个面当然就是面条了。

这也是有讲究的,饺子代表着“子”,是北宋时比较原始的一种纸币,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当然希望多赚点钱,过上好子。

而面条,因为比较长,所以就代表着长寿,希望家里都健健康康的。

看到老四老五一一只手,领着一个小不点,林芝有点纳闷。

不用刘青山解释,小老四就把事说明白。

林芝也挺心疼丫丫的,看到小丫上,还有白花花的虮子,便赶紧叫刘银凤给她洗

刘银凤一瞧丫丫身上也脏,索就直接把大木盆搬进屋,给小家伙洗了个澡。

反正才这么大点,也不用避讳什么。

洗得净净,脑袋上也用篦子,仔仔细细刮了几遍,小丫丫终于净了。

篦子这东西,后世基本已经消失,类似于木梳,只不过上面的细齿非常密。

小老四和老五,还拿出来雪花膏,给丫丫皴了的脸蛋抹上,手背上也抹了蛤蜊油,小丫丫就变得香的。

她自己也挺高兴的,一直咧着嘴乐。

这个小丫,大奔,小鼻子,小眼儿,一笑还有俩小酒窝,长得其实挺喜庆的。

刘银凤又把小老四以前的衣裤找出来一些,给丫丫换上,脑后梳了俩小丫儿。

这么一拾掇,终于有点孩子样了。

李铁牛就乐呵呵地看着他们忙活,嘴里不时嘟囔一句:“师父看了丫丫,肯定喜欢。”

晚上,丫丫就跟老四老五一个屋睡。

敬老院出来的孩子,其实自理能力还是很强的。

要是换成别家这么大点的孩子,到了陌生的地方,搞不好就会哭鼻子的。

第二天,刘青山和李铁牛早上起来,也没上山,等吃完早饭,李铁牛这才扛着丫丫,刘青山领着老四老五,一起去了师父那里。

说明况之后,哑爷爷果然很是喜欢丫丫,嘴里呀呀地叫着,手上比划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