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张半仙(1/2)
中午早早的吃过午饭。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王海开车,把郭德刚、唐宇送到了天桥德芸社。
燕京天桥、津城三不管、金陵夫子庙、魔都城隍庙,号称民国时期四大繁华之地。
眼前的天桥,自然比那会儿要讲究得多,但依然声名在外。
德芸社赁下的这栋两层小楼,就是民国老戏楼改建的。
改动颇大,不过好歹保留了浓郁的艺术风格,整体味道还在。
千把来平方,三百个客座!
就民间园子的规模来讲,算是大的了。
园子大门之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招牌,正是由马大师亲题的“德芸社”三个字,很有力道。
 起
的“德”字,少了中间的一横。 
这可不是错别字,而是效仿古法书写的。
大概以清朝的《康熙字典》分界。
之前,无一横的属于规范体,有一横的反而是异体字。
《康熙字典》问世以后,以皇权颠倒了民俗,完全反了过来。
只不过,书法家们还是以古法书写居多,没理会那个劳什子皇权。
所以,天桥德芸社,无论是场地,还是门面,都满是传统艺术的氛围。
唐宇很喜欢这种感觉。
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要是生活在民国也不错。
 长衫旗袍,诗书佳
,想来该别有一番味道。 
当然,得躲着点儿枪炮,别被一枪打死了。
可能也正是他对传统文化太痴迷,没几个姑娘受得了,才导致他前世今生都孑然一身吧?
 绕前门,到后巷,师徒二
下车。 
 从后门进场,发现
已经来了不少。 
除了小一辈的演员,还有老先生也在。
这里是德芸社自己的场子,是演出的主阵地。
 周一休息,周二到周
每天开下午场和夜晚场。 
下午场是两点到五点,演出三个小时。
此刻,离开场只剩下个把小时。
小岳和烧饼正在台前归置桌椅,打扫卫生。
后台的演员们,有的在化装,有的在对活。
 众
各司其职,前前后后都在忙碌。 
 可在忙碌的
群中,有一个清瘦老
,独自坐在椅子上品茶。 
郭德刚进来,第一眼便瞅到这位老爷子,赶紧恭敬的走过去。
“张先生,您今儿个怎么过来啦?”
 唐宇一瞧那
,脸上笑了。 
 坐在椅子上都能看得出,这老爷子左肩高右肩低,
瘦的脸上还透着一
子坏笑。 
张纹顺。
 德芸四老之一,也是最早的创始
之一,对德芸社的发展可谓居功至伟。 
 同样,这也是个传奇老
,很有个
。 
 他原是燕京大栅栏金店张家的少爷,算得上是大户
家出身。 
可福没享几年,等他渐渐长大,家道却中落了。
接着是求学,考上了师专。
那个年代,师专可是不容易考上的。
 但他又不安分,因为太
相声,竟然弃学从艺,进了曲艺学员班。 
 从
尊敬的老师,投到艺
行当,说难听点,下九流。 
 
天荒。 
 让
大跌眼镜! 
 当艺
就当艺
吧,他勤奋用功,学得好,说得也好,好歹给自己找了一个铁饭碗。 
 铁饭碗,就是金饭碗,
都看得比天还大。 
可他依然不安分。
 愣是因为
,将铁饭碗给扔了,都不带犹豫一下的,而且转眼就娶了那姑娘。 
 估计除了那姑娘,没
能理解得了。 
得,生活没着落。
 他开始给
家当锅炉工,添煤、铲灰,卖大力气。 
有一段时间,还找了份倒土的活。
 就是半夜里,守在街道边,等着收土车来,再把各家放在门
的脏土一桶一桶往车上倒。 
愿意卖力气,可挣不来钱。
没办法,他只好下海经商,当起了“倒爷”。
脑子灵光,也赶上了好时候,没几年功夫,直接赚了个盆满钵满,让还在曲艺团端铁饭碗的同事羡慕不已。
 从此开始折腾生意,
子过得很是潇洒。 
可谁承想,这老了老了吧,命运又让他遇到了郭德刚。
 出于对相声的热
,也是对朋友的义气,出钱、出
、出力,挥洒一腔热血为郭德刚,为德芸社保驾护航。 
瞧瞧。
这老爷子就是个折腾的主。
 从少到老,随便哪一段单独拎出来,都够很多
活一辈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