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零章尽可能做到公平(2/2)
挂了怎么办?那就父债子偿,罚他子把工程款补上,罚到他们倾家
产!
死债不会消失。
最后一条,则是让所有官员骂娘的这一条,无论文官,还是武官,包括镇长级别以上,必须进行财产公开,对于对巨额财产的来源作出合理的解释,否则视同受贿。
所有官员都有纳个所得税的义务,而且收
越高纳得就越多,逃税和瞒报罪加一等。
同时还规定:官员收受贿赂超过一百银元者或价值一百银元,一律撤职,抄家,流放海外,同时,子孙三代之内,禁止出仕。
这一条差不多是要了所有官员的命,收况公开,这叫他们怎么收受贿赂。
其实这一点,全旭早就替官员们考虑清楚了,官员的收与地方经济直接挂钩,比如说,一个县长,当地
均年收
只有五十两银子,那么县长的收
就当地
均收
乘以系数,比如说县长是七品官,就乘以五,一年俸禄就是二百五十两银子加上职务津贴。
如果是知府一级官员,就拿当地均收
乘以十,五百两。省级则乘以三十,一千五百两银子。
官员想要赚得多,那就提高当地均收
,同样一个高官,有的高官一年俸禄可以拿到一千两,有的能拿到五千两,也有可能拿一万两。
凭什么官员有的好,有的差拿一样的俸禄?
那些庸碌无为的官员,凭什么就可以拿勤恳官员的收?
拉开差距,量化管理。
当然,衡量一个县令的工资,不可能只靠均收
,还需要有教育方式,基础建设,民生设施,包括吏治管理等等。纵合下来,县级官员的收
应该不低于一千两银子,
得好那就可以是一万两上不封顶。
就以现在的金州为例,农民均年
差不多在二百多两银子左右,那么金州知州的合法收
就是两百乘以六,一千两百两银子。当然,也有其他补助,收
会更高一些。总体来说,比原来大明的官员收
高一倍不止。
有可能说,哎呀这样也太高。
后世公务员的收不算太高,官员的收
同样也不算高,记得在零九年的时候,看到一个地级市高官的工资收
,报纸上公开的,当时记得是年收
不到三万块,这一点,估计没有
会相信。
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
教育改革是重中之中,虽说大明文盲率仍然是很高,但是大明能读会写的比欧洲一个国家的总
还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优待,秀才见地方官不用下跪,中举之后不用纳税,每年还有钱优抚银发,大明的读书待遇之高,着实让
羡慕。
但如此厚待读书,也没有出多少
才,反倒出了一堆坑爹货,只能说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科举不行,隋唐实行的也是科举制度,不拘一格招揽才,打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盛世王朝,而宋明同样也是科举,为什么不越弄越糟糕呢?
原因是学的东西不一样,考的东西也不一样。
随唐的教育属于英教育,科举的时候天文、地理、数学、水利、军事…无所不包,长年浸
于这些领域,最后脱颖而出,侪身于朝堂之上的,无一不是
英中的
英。
因此当时大唐的科技才和科研成果各占全世界百分之六十,这个比例,着实是夸张得很。
而到了宋朝就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不用去学那些让伤透脑筋的东西,只要把儒家经典背个滚瓜烂熟,就有机会中举,明朝的八
文更是将这种糟糕透顶的教育推向高
。
在这种坑爹的制度之下,读书的世界里只剩下朝廷指定的几本儒家经典,秦汉隋唐赖以强盛的科学学问被打成杂学甚至是极技
巧之术,一个读书
去学这些东西肯定会被嘲笑的。
这种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科举选取的都是一帮只会背之乎者也和窝里斗的榆木脑袋,靠这么一帮治国,不出问题才叫有鬼!
凭心而论,科举制度还是相对公平的制度。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全旭准备的科举考试内容,将像后世一样,分别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几何、政治、生物、地理。科举出来的再经过党校学习,就可以胜任基础岗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