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昌宜会议(1/2)
孙立德虽然是一军的统帅,但是个的思维始终是有局限
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孙立德没有贸然召开军议,心中没有一个合适的议案就贸然召开军议,很有可能收获不可控的结果。
孙立德准备提前召集自己的嫡系将领先行商讨,得到一个初步方案,然后再召开军议。
等到魏振国接应陈兴昌的队伍回城之后,孙立德亲自带领部队把周军俘虏关进了大牢。
李文华拿出部分黄金进城中采购军粮,蒋庆组织
手把剩下的黄金运送到船上。
孙立德则叫上魏振国、钟强、陈兴昌、蒋继嗣和郑成商讨汉军的未来用兵方向。
这次商谈是为了帮助孙立德提供视角,孙立德没有扩大会议范围,只找了五名嫡系将领,这些的立场和孙立德一致,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孙立德提供思路。
孙立德直接询问起几位将士对汉军未来的看法。
最先提出建议的是蒋继嗣,这也在孙立德的预料之中,蒋继嗣不仅有野心,还是孙立德嫡系中的嫡系,所以顾忌最少。
蒋继嗣一开,直接抛出了一个重磅话题,他建议汉军放弃南下的计划,统率全军向西进攻,只要动作足够快,可以迅速到达周国王城城下,依靠现有军事实力和机动
,即使灭国也不是难事。
蒋继嗣的计划确实很有诱惑力,而且有一定的实施可能,因为周军的国力已经空了。
周国北方的边防军短时间内将被柔兰牵制在北方,无法南下;南方的冯明德同样损兵折将,战略必将趋于保守,打探汉军虚实同样需要反应时间;周军所能依靠的只有王城的驻军和一些勤王军,在军队的质量上弱于汉军。
原先孙立德反对西进的原因在于手不足,得到矿工的补充,汉军在兵力上已经占据了优势,富庶的周国腹地将会给汉军提供足额军粮。
孙立德手上兵员充足,主力部队对周满怀仇恨,只要孙立德能够顺利带兵到达周国王城,孙立德就有信心取胜。
这个计划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孙立德需要说服手下的部队跟随自己西进,必须要有理由,不然会导致军心动。
不算那些雇佣兵和孙立德从汉地带来的少数老兵,孙立德手下兵员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
汉军的主力当然是矿工中的汉民,这些汉民是周军从汉地掳掠过来的平民,他们不仅对周兵怀有很的仇恨,还对回家怀着极度的渴望,如果孙立德带领部队南下,这部分
的军心确实可用,如果孙立德西进,只怕将士的积极
会受到挫动,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树立汉军的积极
。
汉军中仅次于汉民的兵员是那些西域出身的隶和战俘,这些
虽然身材高大,但是被
役的时间太长,大多数兵员已被消磨了战斗意志,这些士兵没有战斗欲望,就连生存欲望都不高,无论孙立德的目标是哪,这些
都不会有意见,当然,这些
也不可能会有积极
。
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孙立德在北地郡招募的周国土著,这些的成分比较复杂,不仅有柔兰
还有周
,尽管征兵的时候,孙立德的标准要求的较低,连续的征战却磨练了这些新兵的战斗力,战争淘汰掉了部分不适合军旅的士兵,留下的将士都可以打硬战,这部分将士虽然战斗力最高,对汉军的归属感却最低,水路行军的时候倒也没什么,进
昌宜城后,每天都有士兵逃亡。
根据孙立德的观察和魏振国的报告,孙立德估计留存的新军将士数量应该不会超过四百,孙立德估计这些士兵的数量将会继续减少。
在未来的子中,通过不断征战,矿工的兵员素质将会得到提高,逐渐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孙立德的管理工作重心可以进行一部分偏移。
蒋继嗣的话语中有很多漏,最先提出反对意见的是郑成,郑成和蒋继嗣两个
共事了一段时间,两个
也熟悉,由他提出反对意见也是最合适的。
郑成提出的问题恰恰是孙立德所纠结的军心问题。
听完郑成的质疑,蒋继嗣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状态,说道:“汉民思乡心切确实不假,但是他们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如果能回家,他们早就走了,也不会加我军,冯明德的坚守把我们都
上了绝路,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死中求活。至于那些北地郡的兵源,那更不是问题,想跑的同样早就跑了,剩下的都是犹豫不决的
,再说了,逃兵下定逃亡的决心恰恰因为源尧郡的位置距离北地郡太近,一旦我军离开了源尧郡,昂贵的路费同样会打消剩余士兵的逃亡想法。”
孙立德面上没有任何表示,内心却赞同蒋继嗣的说法,只要将士们意识到别无选择,激发对汉军的归属感,知道只有别动队能给大伙带来希望,即使心怀不满也只能忍受。
所有逻辑的前提都是要让将士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急环境。
郑成似乎被说服了,不再言语,接下来发表意见的是魏振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