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南征(2/2)
军保持警惕,随时关注周军的动态。
听完赵哲的指示,孙立德回到了锐士营的指挥位置,集结部队准备开拔。
中军离开集结点后,锐士营跟在乡兵队伍后,开始行军。
随着部队的南下,孙立德眼中的景色越来越荒凉。
三天之后,锐士营来到了黄河边的渡,这座渡
从汉国立国开始使用,一直使用到今天。
黄河改道区域位于下游地区,此这处渡的设备没有受到损失,依旧可以使用。
等锐士营到达渡的时候,汉军已经在黄河上制作了一条浮桥,汉兵源源不断顺着浮桥南下。
一些士兵正在路边焚烧战死者的尸体,渡河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汉军在这里出现了损失。
在渡河点,赵哲留下了一支乡兵小队进行防守。
过了黄河再走一天的路程就能到达河西郡,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战斗开始。
渡河之后,孙立德总算感受到了战争的氛围。
赵哲要求孙立德每天定时汇报侦查况。
赵哲不仅需要后军的军,他还会不定时将前线战况派快马告知孙立德。
通过快马的汇报,孙立德知道汉军的先锋已经夺取了河西郡北方的一座小城。
在这座城里,汉军遇到了第一次抵抗。
城里有一支义从军的小队,尽管汉军在渡已经和周军有过
战,但是这支守城的义从军却完全没有提高警惕,制定防御手段。
当刘翼带领的先锋军赶到城外的时候,城门依旧大开,守城士兵懒洋洋的站在城门处。
义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这座边城。
赵哲将俘虏的义从军全部坑杀,表示平叛决心。
孙立德知道命令的时候已经太晚,失去劝谏的机会。
在孙立德看来,相对于周军,汉军并没有优势,此时的赵哲不仅不应该使用雷霆手段,反而应当采取怀柔手段。
怀柔手段即使不能争取敌军的投靠,同样
可以让敌军内部军心不稳,制造矛盾。
孙立德想到了赵哲给自己的稳重形象,形象真的很具有欺骗,先是宣布劫掠,现在又坑杀战俘,这名统帅的
格比自己想象中更恶劣。
不管怎么样,汉军终究是胜了,第一次踏上河内郡的土地,收复了自己第领土,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军事意义。
汉军取胜之后,锐士营也进了这座小城休整。
傍晚,中军快马传达了赵哲的最新的军令,况有变,军队需要加快行军速度,在三天内到达丰溪城。
城内各处响起了集结号,赵哲的军令似乎是同时下发给各支军队。
孙立德集结军队开始出城。
紧赶慢赶,汉军终于在第三天赶到了丰溪城下。
在汉军南下的时候,叛军和周军并没有跟汉军一城一地的进行厮杀。
很多城市被放弃,汉军顺利的收复大片领土。
敌军放弃了抵抗,汉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战果。
敌在撤军的时候,不仅将所有能搬的粮食都搬走了,搬不走的粮食也就地焚烧
净。
一些下手更狠的敌甚至连城内的房屋都烧毁了,汉军只能露宿街
。
汉军所到之处遇到的只有一座座空城和无家可回的百姓。
汉军本身粮食就不多,就连孙立德这样军纪严明的军队也只能保证自己的部队不劫掠百姓,完全没有余粮救济百姓。
个别军纪较差的部队已经开始劫掠,赵哲对于这些况并没有进行过问。
在多个占领区,汉军和百姓之间开始产生对抗,有一个乡兵小队甚至遭到了一队百姓冲击军营,虽然乡兵将百姓们驱散了,却损失了两名战士。
如果说军民的矛盾虽然激烈但是还没有到达致命的程度,官军和义军之间的矛盾却已经激化到了愈演愈烈的程度。
所谓的义军本就是由三川郡的豪强队伍和流民武装组成,豪强的将领毕竟家大业大,不会因为小事反抗政府,流民武装却不一样,这些流民,之所以离开家乡成为流民,只是为了生存。
流民愿意加义军帮助汉军作战同样是为了生存,赵哲召集义军的时候,曾经发布过军令,声称会提供粮饷。
战事开始之后,赵哲忘记了自己的承诺,要求各军从敌手下夺取粮食。
义军众将虽然说不出什么,但是义军的普通士兵却非常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