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战斗(2/2)
一名普通士兵,没有顾虑,不需要统筹谋划,有闲暇推测敌军的主帅的战术意图。他认为敌军主帅使用的战法很简单,派出小部队对长城军进行阻拦,拖住援兵的步伐,主力利用时间差吃掉这支被围住的汉军。
双方都在争取时间,一旦大月将阵中的汉军将士全部消灭,机动
差的长城军将会受到重创,甚至可能被大月
包围消灭。如果长城军先行突
外围的阻截,里应外合之下,不仅包围圈内的汉兵可以溃围而出,大月
的士气也将受到重创,一旦长城军与被围汉军合兵,士气受挫大月
只能选择撤退。
大月的指挥官似乎很重视长城军,不仅派出了一百多
进行阻截,还一直在从前线队伍当中抽调
手进行集结。
大月的窘境给了孙立德很大的启示,带兵打仗绝对不可以在战争初期就压上手中所有的筹码,一旦
况有变手中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只能从战场中临时进行抽调,临时抽调的军队不仅指挥混
,体力也受到消耗,战斗力受到极大损失。
孙立德不仅从敌的窘境里受到启发,他认为杨子平的用兵同样有问题,辅兵没有配备任何武器,平
也没有进行过训练,很显然,这个杨营官从来没有考虑过让土木营执行攻坚任务,除去早上刚刚被分到土木营的五十名士兵,土木营的士兵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土木营中举报之风盛行,士兵之间有着很的隔阂,对于这些士兵的战斗能力,孙立德并不看好,顺风顺水的时候也许会凶猛冲杀,抢夺战利品,一旦战事胶着局势不利,这只部队很容易就崩溃了。
杨子平大概也觉得这支部队靠不住,所以将部队放在了后军位置,用最锐忠诚的锐士营压阵监督,其实他也是没办法了,他不可能将这只毫无战斗力的士兵分离出去,土木营的士兵太弱了。
杨子平所能依靠的还是锐士、勇士、战士三营的战兵。
孙立德的手上现在只有一根棍子,还不是军队里战争专用的那种军棍,质量和长度都没有办法满足孙立德的需求。
孙立德经过了多场的战斗,对于武器的重要已经有了认识,在战场上贴身近战,必须得有一把趁手的武器。他紧盯着身边的战兵,做好了随时捡武器的准备。
两军的距离不断的接近,当双方进一箭之地的时候,大月
的步兵停止了移动,原地整队,以十
为一排,排成了五列。
前三排的士兵将手中的长枪平举,枪尖密密麻麻的朝着长城军。
这种步兵持枪列阵的战术在中原作战为常备战术,不论攻防都是可圈可点的战术,面对成编制的骑兵冲锋时。杀伤更是惊。
但这些原
只学习到了枪阵战术的皮毛,却没有学习临场发挥。区区五十
的队伍,排成密集的枪阵虽然增加了防御力,但是整个阵线的长度太短了,长城军的步兵可不会傻傻的朝着枪上撞过去,在营长和各个小队长的带领下,长城军迅速左右分成两队,朝着步兵方阵的两侧迂回过去。
大月步兵队伍里响起了混
的呵斥声,敌军的十夫长们似乎试图将队伍转向。
形成枪阵的士兵临战变阵可是一件技术活,列好枪阵的士兵转向首先需要收枪,然后队伍转向,转向完成后才出枪。
很显然,大月对临战变阵的技术掌握的不熟练。
杨子平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军官,在这些步兵收枪的时候,敏锐的抓住了战机,命令卫士吹响进攻号。
长城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法螺响起的时候,立刻对大月步兵发动了冲锋。
大月的步兵都是长枪,长枪本就是中距离武器,当长城军杀到身前的时候这些长枪兵根本没有空间使用武器。
紧密的阵型又挤压了他们闪躲的空间。
大月的步兵方阵中响起了一片哀嚎。
大月的第一波阻击部队,在长城军的一
冲锋下就被击溃了,压阵的几名游牧兵纷纷被杀死,孙立德还从地上捡了一把长枪。
长城军驱赶着败兵,准备冲击敌军第二阵,敌军的火箭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