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董太师和陈老总【第二更!求全订!求月票!】(2/3)
、专注于经济的陈老,来到上海后调研,查到四百万上海
需要每天三百万斤粮食供应,而因为上海
已经储存了不少粮食,所以实际上每天投
一百万斤便足够。
陈老回去之后,太祖当即命令全国“三顿变两顿”、“三
吃两
的饭”,“勒紧裤腰带节省两顿饭,支援上海”。
一开始就是投的一百万斤,结果上海的那群商
直接扫货,一连几天全部扫光了。
后来陈老总发现这样不对,就慢慢的蓄积力量,等到各地的粮食到齐之后,一
气每天抛出天量的粮食,不间断的供应,要多少有多少。
一群商
怎么可能和一个国家作对?
你真以为自己是罗斯柴尔德?
商
们只是吃了七八天的粮食,就钱财全部耗光,连借的钱都全部砸进去了,最后再也撑不住,直接崩盘。
陈老总趁势追击,不但把粮食阵地给夺了回来,而且还吃下了他们存下的粮食,大赚一笔。
最重要的是,从此上海民心稳定,再也没有出现过粮食上的问题。
吃饭不愁了,自然
心就稳了。
从此以后,哪怕是“两白一黑”之中的其余一白一黑
况再艰难,上海都挺住了,其先决条件,就在于此。
回到眼前来,
柳铭淇觉得两种办法综合起来更好一些。
因为第一种法子只适合兵行险招。
并且你每天不停的运粮食进去,
家老百姓又不急着买,粮食商
根本用不着抢货去卖,你能怎么样?
这种法子只是在缓解无谓的焦急心理时才有效。
而第二种法子也有缺点,那就是商
们都知道你江南粮仓有多少粮食。
你不断的从江南粮仓运出来卖,不过是左手转右手,大家当于看猴戏一样,不为所动。
如果结合第一种法子就不一样了。
给江南的民众和粮食商
们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外地还有大批的粮食存在,官府根本用不着买他们的高价粮食,那么这群粮食商
才会惊慌,才会担心这么多粮食砸在手里,才会卖出来。
……
柳铭淇把自己综合两种办法想出的主意给景和帝讲了。
景和帝听着听着,望向柳铭淇的眼神就不对劲儿了。
少年被他看得有点毛骨悚然,“陛下,您这是……怎么了?”
景和帝眼神很有点复杂,良久之后才叹息一声道:“铭淇,你果然是国之栋梁!我大康皇室的最优秀子孙啊!只是短短时间内,你就能想出这么一个
妙绝伦的办法来,任何有智谋的
到你的面前,都不敢说自己聪明有谋略!”
柳铭淇挠挠
,“我也就是喜欢看书,然后喜欢胡思
想……这个主意,您觉得可以行?”
“能行!”
景和帝想也不想的道。
但是转而他又说:“不过我还有两个问题。”
“您说!”
“第一个,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江南粮食商
那么聪明,不容易骗吧?”
“东瀛!”
柳铭淇直接甩给了小倭
,道,“以刘总督的关系,找到船商,冒充东瀛的粮食商
,应该不难吧?
想要弄得像一点,那就让一群东瀛
站在船
,用东瀛话大声喧哗,使得大家都听得清楚明白。
还有顺便让
在搬运过程中,弄坏几袋的包装,露出雪白的大米,大家不就相信了?”
“嗯。”
景和帝颌首道,“东瀛倒是经常有来卖粮食,这倒是不突兀,虽然平
里他们的数量不多,但今年就算多一点,也不意外嘛!”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出来了,“今年江南不缺粮食,这些粮食商
只凭借着卖给江南民众,就能赚取不少银子,从而在资金上没有那么紧迫。
按照这么说,哪怕是储存的粮食不卖了,放在仓库里面,看到行
好的时候,再慢慢拿出来卖,也没有什么坏处吧?
倘若他们这么做了,我们拼命用低价砸粮食,又有什么用呢?要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他们手中的粮食,并不是让粮食降价崩盘啊!”
皇帝的第二个问题,问得是相当有水准。
不是细心观察和思考的
,完全想不出来。
但有着五千年历史
华的柳铭淇,却也是早就想到了这个事儿。
“这就要靠刘总督不断的给他们制造危机感了。”柳铭淇徐徐的说道:“从一开始就要制造一种舆论,那便是有了东瀛的粮食支持,我们粮库就不缺粮了。
江南的粮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顺着大运河运往京畿地区,顺着长江运往两湖和四川地区。根本用不着他们卖。
一方面不但要由东瀛的大米到港,另一方面要不断往大运河、长江运输粮食出去,让他们看到真的有在做,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屯粮没有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