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木轨运输的考量【第一更!求订阅!】(1/3)
等到大中小的雪橇车做好,两路齐发,带着粮食,一路沿途发送,直接冲到荆门和孝感两个地方后,柳铭淇等
便带着羽林卫和千牛卫踏上了回京的路程。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木匠们还得留下,再做一些雪橇车,准备替换,然后有可能还得远征湖南。
话说司马北真得玩得溜。
他让雪橇车到了襄阳之后,直接就空车跑到了襄阳平行的随州,再从随州往北到了京畿地区的信阳。
绕了一大圈,却是送过去了十多辆雪橇车和一群有经验的木匠,正好帮助京畿地区另外一端的支援基地建造更标准的雪橇车。
信阳这个地方的地势可谓非常重要。
它一路杀向南方便是约定好的孝感,孝感再往东南走就是黄石和黄冈。
支援了这两个地方后,马上就可以延伸到东边安徽的岳西、望江。
再往南便是江西的重镇九江府。
而孝感直接下去更好,过了武汉便可以直
云梦泽畔的湖南岳阳,还可以辐
到湖南常德。
看看,一
气能搞定四个省份的部分区域救灾!
而这些地方都是江南地区赈灾的最西边,属于最远的区域,要最后才能抵达。
从京畿地区这边走,反倒是最快,最便捷。
所以这里对于雪橇车和木匠们的需求是巨大的。
司马北的支援来得恰到好处。
因为新野那边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大中小的雪橇车安全可靠,在
风雪之中完全能运送粮食到百里之外。
现在又有成品可以参考,又有参与了制作的木匠师傅们的现身说法,信阳的建造和运输工作,瞬间就开始加快了。
因为进展得太快,京里到处准备的麸糠和粮食,整整五十万石,五天时间就全部发出去了。
吗蛋。
本来觉得江南才是主力,怎么现在变成朝廷中枢硬扛了?
可形势这么好,道路打通得这么快,当然不可能继续等着江苏和浙江穿山越岭来。
有实力自己就上了。
景和帝和一群大臣们咬了咬牙,又从仓库里面拿出了三百万石大米和麦
、再按照一比三兑换了九百万石的麸糠,一共一千二百万石粮食,分成两部分加急送到了新野和信阳。
说来也凑巧,粮食陆续抵达两个地方的时候,
雪有了明显的变弱。
算一算时间,现在已经
雪肆虐超过三十七天了,按照正常
况,应该也是到了变弱的时候。
可从
风雪的停止降落,再到
风雪彻底化开,道路、庄稼、房屋重见天
,起码是半个月一个月之后了。
想要再恢复正常,恐怕也是要到三月份。
到时候能不能抢种水稻,能不能有生产自救,都还是未知数。
所以救灾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粮食还得继续的往两湖地区运送。
柳铭淇等
离开的时候,两万聚集而来的
工
们已经抵达了。
他们一方面等着雪停,一方面在训练怎么更好更快的除雪。
在柳铭淇他们回到京城的时候,两万
已经快速的开始清除积雪,一路挖掘,朝着预定目标而去了。
……
说起来,他们留在渠河镇的时候,对面襄阳、荆门、十堰等地飞鸽传书提得最多的一个,并不是粮食,而是蜂窝煤。
风雪天气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出门,如果家里没有储存足够多的柴火,这段
子肯定是最难过的。
哪怕是有储存柴火的,经过了接近一个月的消耗,普通
家里也是所剩无几。
在这个时候,小型雪橇车抵达的第一个湖北村落——西洼村,送来的粮食固然让
欢喜叫好,但那几千个蜂窝煤和几十个蜂窝煤炉,才是最让他们谢天谢地的。
没有蜂窝煤炉的
家,直接就在家里地上挖一个坑,把蜂窝煤烧红后,放在坑里,然后不断的加新的进去。
如此一来,不但能烧水做饭,还能保证一家
随时都是暖和的。
和之前受冷受冻相比,现在的
子简直是在天堂。
因为特别提醒了他们通风,他们也尽量打开一丝缝隙,不至于造成煤炭中毒的悲剧。
见识到了蜂窝煤的巨大好处,带队守在西洼村的襄阳府正五品同知崔振宇,第二天就立刻发来了飞鸽传书,跪求上千万个蜂窝煤。
不,最好的话,就是第一批先调集五千万个蜂窝煤,蜂窝煤炉有就给,没有暂时也不用。
看吧。
五千万个还只是第一批。
不仅仅是西洼村,第二站的东岗村,守在那里的襄阳府通判王军,也几乎写了一样的文书,认为广大的湖北乡镇村庄,至少需要一亿个蜂窝煤,才能救万众于水火。
救灾是没有一点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