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六章 印刷还是可以改进一下滴【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1/3)
现在的戏班分为好几种模式。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一种就是大家利益结合,一起赚钱后,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另一种是戏班主
以重金签下几个知名的戏子,以他们为骨
搭建戏班,而无论赚钱与否,都和拿了固定酬劳的戏子无关,甚至做得好还得多给
家点好处。
最后一种是知名戏子自己组建一个戏班,戏班里面全部都以他(她)为主,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不过同样的,压力也都来到了他(她)身上。
戏曲九仙之中的大部分都是第三种模式。
大家都是顶级
物了,一般
况下不会为别
赚钱。
当然了,有时候也会因为
去客串什么的。
素老板自然就是有自己的戏班,她去了江南这么久,戏班的
全都在休息,然后她还得每个月按时给工钱。
钱英也被她签
了戏班,一共是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他所有的唱戏安排都由萧素琴决定。
萧素琴不是白痴,她很聪明。
《梁祝》这种会流传千年的戏曲,一出来肯定是火
异常。
如果钱英成名了之后,自己另起炉灶,找另一个祝英台来出演,和自己打对台戏,那不是养虎为患?
如今钱英签了契约,如果敢这么做的话,萧素琴能一个状纸告到帝京府衙门去。
苗炎对于这种背信弃义的事
,可是从来不忍耐的。
对于柳铭淇来讲,萧素琴带着钱英回来了,那么下一步计划便可以正式开始实施了。
这就是《梁祝》的话本。
《梁祝》的话本比起《梁祝》的戏本要早出来,但迄今为止都好几个月了,柳铭淇都没有刊发出去。
倒不是说为了防止盗版。
在灯塔国和东瀛国你都没办法防止盗版,就更别说古代了。
一个话本哪怕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卖最初销售的一个月,甚至时间更短。
别的书坊拿到你的书,马上就会开动印刷,然后跟着你一起赚钱,你还没办法报衙门抓他。
因此最贵的一个话本,充其量也就几百两上千两,作者卖不出价格来。
当然,这也看和什么
比。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年顶多赚八到十两银子,一个话本就能挣他们一百年的收
,想想也不是太坏。
况且现在在帝京府城外,三五百两银子就能买一座不错的院子,或者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良田都能买上百亩了。
一本书养一家
,倒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再加上大康朝长治久安,大家没有战
等威胁,生活过得悠闲,娱乐需求也多,因此写话本的
还是不少的。
《梁祝》这部戏能不能还没有上演就让
朝思暮想、肝肠寸断,那肯定需要《梁祝》话本的先行一步。
只要那些大姑娘、大小姐、夫
们,看《梁祝》的话本,她们就不可能不被吸引,甚至于那些书生才子也一样。
有了莫大的铺垫之后,《梁祝》的戏一出来,你说他们会不会追着赶着来看?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柳铭淇之所以不提前把《梁祝》话本给印刷出来刊发,就是想要掌握一个最好的时间点。
提前太早出来,说不定马上就有聪明的戏班,先把《梁祝》给排练上演了。
甭管他们排得怎么样,你把“首演”名誉给占据了,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事
,素老板得哭死。
现在萧素琴在回京城的船上,便已经让钱英开始读《梁祝》的戏本和剧本,再设身处地的带着他进
角色。
回到京城,他们第一时间便会召集戏班
员,开始正式的整体排练。
按照素老板的估计,大约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如今是八月,柳铭淇只要提前一个月,把书籍给刊发出去,就足够给
们
迷的时间了。
想要刊发书籍,柳铭淇自然要去找印刷工坊。
只要一个文学发达的社会,必然印刷产业非常的旺盛。
京城里面就有上百家的印刷工坊。
是的。
你没有看错,就是上百家。
他们可以印刷各种话本,也可以印刷各种诗集、儒家、法家和墨家经典作品等等。
但是支持这些印刷工坊的最大业务,还是印刷各种道经佛经。
由于太祖的严令制约,不许僧侣道士泛滥,大康朝的寺庙和道观不算太多,可
们对道教和佛教的信仰还是挺
的。
比如京城里大相国寺、报恩寺、普济寺、玉皇观、老君观等等十几处的地方,一天到晚都是
群攒动,浓烈的香火气息直扑云霄。
寺庙和道观也想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