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又被言中(2/3)
……
……
奉天殿内。
君臣其实早就到齐了。
但朱祐樘此时只是拿着一些奏疏在看,而大臣则都在安静等待。
张延龄没来,朝议愣是没开始。
几个老臣心里当然不爽,但也都知道鞑靼使节要到京师的事,还知道了达延汗在完成漠南原统一之事,他们的心
也就像张延龄所猜想的那样,很不爽。
“陛下,萧公公和建昌伯来了。”李荣看到门来的身影,带着惊喜提醒还在低
看奏疏的朱祐樘。
朱祐樘这才抬起来。
果然,萧敬和张延龄前后脚进来,看张延龄身上的朝服还有些不齐整,显然是被拉扯过的。
“开始吧。”
朱祐樘等张延龄站到臣班,萧敬也到了他身边。
张延龄刚站定,旁边一个凑过来脑袋:“你小子怎才来?让我们久等?”
竟是张鹤龄。
张延龄瞪了这个兄长一眼,皱眉道:“你哪位?”
“白眼狼!”张鹤龄骂了一句。
却见张延龄直接从群里窜出来,跑到了周经那边去。
这边礼赞还在进行中,众大臣都在认真完成朝议开始前的必要礼数,却见一个嗖地出来,都还没反应过来。
朱祐樘把手伸出来,打断了赞礼官的主持。
朱祐樘道:“建昌伯,你作何?”
张延龄指着对面的张鹤龄道:“回陛下,臣羞于与此等为伍!”
众大臣不由面面相觑。
之前早就听说了张家两兄弟好像最近不和,现在居然把这不和放到朝堂上来了?
朱祐樘冷声道:“那你可知这是何等场合?岂容你放肆?”
张延龄道:“臣愿意领罚,甚至臣也可以先行告退,臣也不想与诸位文臣为伍。”
不但针对张鹤龄,连文官也针对上。
朱祐樘脸色好像带着愠怒,但让众文官等了半天,也没见皇帝发作,不由心底带着失望,又是白高兴一场。
朱祐樘摆了摆手,让赞礼官继续。
……
……
冗杂的仪式之后,朝议正式开始。
上来所呈报的,正是鞑靼朝上贡之事。
“……如此方显我大明恩威布于华夏,四海万民之臣服,令外夷不敢僭越,国泰而民安。”礼部尚书将事说完,退回到臣班内。
朱祐樘环视在场之,道:“诸位卿家,鞑靼曾窃夺我中原权柄,如今败退
原,却仍旧未能彻底熄灭,随时都可能会死灰复燃,之前建昌伯曾在朕面前提过有关
原有
想做中兴之主之事,不知诸位卿家是否还有印象?”
众大臣皆都不言。
陛下,我们脑子好使,当然记得他说的话,不用您来给我们点醒。
“却不知诸位卿家,认为应该如何应对鞑靼朝贡之事?”朱祐樘又抛出问题。
还是没回答。
朱祐樘自然也就把目光落在张延龄身上,道:“建昌伯,你认为呢?”
先前还在怪张延龄不懂规矩,结果有事还是问张延龄,皇帝的意思其实很明显,张延龄你无论在朝堂上怎么闹都行,只要能办事一切由着你来。
张延龄道:“陛下,臣认为,鞑靼派来朝贡,把贡品收下便是,以往又不是没收过。”
这种对话显然就没什么营养,体现不出张延龄“高超”的廷辩水平。
朱祐樘道:“建昌伯,你不会不知道鞑靼上贡的目的吧?”
“陛下,臣猜想的话,他们自然是想恢复边市的贸易,想继续让我大明跟他们互通有无……准确说,把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给他们,而他们能提供给我们的……寥寥无几。”张延龄道。
朱祐樘点道:“正是如此,那你对重开边市有何看法?”
张延龄还没等回答,一旁的徐溥走出来道:“陛下,此事应该从长计议,不应在尚未见到鞑靼使节之前,就做定案,尚且不知鞑靼的意向如何。”
张延龄道:“所以说徐阁老你就是太谨小慎微,没见使节之前就不能商议了?再或者说,为什么一定要见他们的使节?贡品留下,直接赶走,我觉得倒是最好的选择。”
吏部尚书屠滽道:“两国之邦之事,岂容儿戏?”
“屠尚书说错了,鞑靼可不是什么国,他们不过是我们大明的附属藩地罢了,今年可是他们主动不守臣道在先,现在被教训了,改而来上贡,主家还会给他们好脸色?”
张延龄的话显得很激进。
众大臣,还有皇帝,脸色都不善。
道理听起来也对。
但大明一直以来追求的也仅仅是九边安定,既然鞑靼都主动来上贡了,没理由不相安无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